最近刷手机时突然刷到条消息,手差点抖掉——那个当年在TVB剧里把皇帝演得让人挪不开眼的马浚伟,下个月要去当CEO了!消息是从香港新城广播传出来的,说他们董事总经理宋文禧8月1日退休,首席营运总监马浚伟7月15日就接棒升职。这哪是普通的人事变动?简直是给观众心里投了颗“回忆炸弹”——谁能想到当年追着他喊“康熙爷”的观众,现在要改口叫“马总”了?
先来说说这次让人意外的“职场升级战”。新城广播的官方消息一出,评论区炸成了锅。有人翻出老照片:“这不是《鹿鼎记》里那个会说‘朕的江山,朕做主’的少年皇帝吗?”也有人调侃:“建议公司前台摆两尊康熙像,新老板一来气场就有了。”不过最逗的是有网友翻出旧账:十年前还有人说他“离巢TVB后没戏拍要凉”,现在倒好,人家不仅没凉,还从演员跨界到了企业管理层,这剧情比他演的宫斗剧还精彩。
要说马浚伟的“开挂人生”,得先把时间拨回更早的“学霸养成记”。2018年,47岁的他在娱乐圈摸爬滚打近30年后,做了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——回北大读EMBA。那时候网上全是疑问句:“都这把年纪了,不在镜头前发光,去课堂啃书本图啥?”结果人家不仅顺利毕业,还把课堂知识用到了后来的工作中。有次采访他提到读书时的糗事:“第一次小组作业,我连PPT的动画都不会做,还是同学手把手教的。”谁能想到,当年那个对着电脑抓耳挠腮的“学生马”,如今成了能管着几十号人的“马总”。
说完新头衔,咱们再聊聊他的“老本行”。提起马浚伟,观众最先想起的肯定是《洛神》里那个在水边抚琴的曹植,白衣飘飘,眼尾微挑,连弹古筝的手指都透着股贵气;还有《鹿鼎记》里那个古灵精怪的康熙帝,明明是个少年皇帝,偏生把“朕”字说得又娇又脆,和陈小春的“韦小宝”凑一块儿,活脱脱一对“欢喜冤家”。最绝的是《金牌冰人》里的全家福,他把媒婆演得比真的还精——搓手算钱时的小算盘,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模样,连眼角的皱纹都在“说台词”。有网友翻出当年的追剧笔记:“当年追剧时总笑他‘太能扯’,现在才明白,能把角色演得让人记住,才是真本事。”
不过演员吃的是青春饭,再红的角色也有落幕那天。2012年马浚伟和TVB解约时,圈里不少人唱衰:“离开大台,内地市场哪有这么好进?”结果人家转头就拍了《建元风云》《鸳鸯佩》,虽然不是顶流大剧,倒也扎扎实实攒下了口碑。2013年更绝——别人开工作室要么签艺人,要么接广告,他倒好,直接搞了个“全能型”工作室,影视、音乐、活动策划全包圆。2015年拿“非凡最瞩目男艺人”奖时,主持人调侃他:“你这哪是艺人工作室?分明是‘马浚伟有限公司’雏形啊!”谁承想,这句玩笑话,竟成了他后来职业路径的伏笔。
要说他的人生有多“反套路”,还得聊聊他的“草根剧本”。很多人不知道,这个在镜头前永远西装革履的马浚伟,小时候可是标准的“巴士仔”——父亲是九巴司机,家里三个姐姐一个妹妹,他是独子。六岁那年母亲得了重病,小浚伟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往医院跑,给妈妈擦脸、喂药,医院走廊的长椅成了他的“第二张床”。有次记者问他:“那时候最想要什么?”他想了想说:“最想要妈妈能坐直了和我说话,而不是躺着。”后来他14岁去雪糕店打工,16岁当图书馆管理员,攒下的钱除了贴补家用,全买了书——“我想看看,除了在医院照顾妈妈,这世界还有没有其他可能。”
这种“把日子过成教科书”的劲头,在他后来的每一步都看得见。别人说TVB艺人离巢是“失业”,他却把这段经历变成了“转型跳板”;别人觉得47岁读EMBA是“折腾”,他却拿着北大硕士证书,敲开了新城广播的门;别人担心“跨界不行”,他用一年时间从首席营运总监升到行政总裁,用成绩单证明:“优秀的人,到哪儿都能发光。”
现在的马浚伟,工作日程表排得比当年拍戏还满:早上开管理会,中午和新媒体团队讨论直播方案,下午约客户谈合作,晚上还要抽空看行业报告。有次他在朋友圈发图:凌晨两点的办公室,桌上堆着一摞文件,旁边放着杯凉掉的咖啡,配文是“今天的KPI完成啦,明天继续”。底下评论区一片“加油”,还有老粉留言:“当年追着你喊‘皇上’,现在改喊‘马总’,但看你努力的样子,还和当年在剧组对台词时一模一样。”
说真的,马浚伟的故事里没什么“逆袭神话”,有的只是一个普通人用时间和坚持写就的“成长笔记”。从“古装小生”到“企业高管”,从“巴士仔”到“北大学霸”,他走过的每一步都带着股“笨功夫”的踏实劲——别人急着找捷径,他偏要先把脚下路走稳;别人抱怨没机会,他倒好,把每个岗位都当“必修课”来学。
最近刷到他的新动态,是张在新城广播办公室的照片:窗台上摆着盆绿萝,桌上的文件整整齐齐,他穿着白衬衫坐在转椅上,笑得和当年演曹植时一样温和。照片配文是:“新的开始,新的挑战,但初心不变——想和大家一起,把新城广播做成更有温度的平台。”突然想起他以前说过的一句话:“演员吃的是观众的饭,做人得守得住观众的心。”现在看来,这句话放在企业管理里,同样适用。
从“康熙爷”到“马总”,从镜头前到管理岗,马浚伟用二十多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:所谓“成功”,从来不是某个角色的高光时刻,而是把每个当下都过得闪闪发光。或许这就是他给我们最好的启示——不管在什么岗位,保持学习的心,守住认真的劲,日子总不会亏待你。毕竟,连当年那个在医院走廊写作业的小男孩,都能活成自己的“人生主角”,咱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?
股票如何配杠杆,实盘配资公司,加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