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片
图片
一、武术中的 “意”,真的是 “意念” 吗?
答案是否定的。
图片
著名书画家白洁先生题词
传统武术中的 “意”,绝非脑海中飘忽的想法,更不是所谓的 “意念” 或 “念头”—— 它的本质是一种力量,一种可随需调用的内在力量。这种力量主要通过系统性站桩习得,在武术语境中,它有个更具体的名称:内劲。唯有站桩练出内劲,才能真正体悟到这层内涵,绝非 “想出来” 的虚幻概念。
“意” 的获得从非凭空想象,而是源于日复一日的系统站桩训练。一旦通过站桩参透 “意” 的本质,便不会再被各类花哨说辞迷惑 —— 身体先懂了,脑子自然会懂;即便一时未通,也只需一点拨便能豁然开朗。
通过站桩,身体会逐渐形成 “内外贯通、上下一体” 的力量:若将这股力量蓄而不发,便能内濡五脏、外养四肢百骸,这是站桩的 “养生之效”;若将其施用于外,通过骨骼肌与筋肉的协同发力,便能展现出强大的劲道,这便是武术中的 “扽筋” 与 “发力”—— 而这一切的核心,都离不开 “意”(内劲)的支撑。
图片
二、我们的站桩训练:先形后意,以苦为阶
曹万科老师传承的站桩体系,与当下流行的 “松垮求放松” 截然不同 —— 它讲究 “强度”,需要练者付出实打实的痛苦与汗水。曹老师始终主张 “先形后意”:外形练到过关,“意” 才会自然生发;脱离 “形” 的 “意”,不过是空中楼阁,终究是自我欺骗。
图片
大成拳第三代传人曹万科(右)与于永年先生
站桩的初级阶段,对站姿没有过多苛责,核心是 “站够时间”—— 以一小时为起点,剩下的便是保持下蹲姿势,咬牙坚持。曹老师总说:“先把'形’练扎实,过关了,后面的'东西’才会出来。” 至于这 “东西” 是什么,他从不明说,只道 “到时候你自然会懂”。
这个阶段的痛苦,对体质差的人尤为显著 —— 很不巧,我正是这类人,因此吃了不少苦。我们当时摸索出一个判定站桩效果的朴素标准:练完去坐地铁,若下楼梯时腿痛到需扶墙,说明站得 “透”,没偷懒;若下楼梯轻松无痛,便是自己松懈了,得及时反思。
跟随曹老师站桩已近 13 年,回想这一路,最感激的是老师从未放弃我 —— 若没有他在旁的鼓励与督导,我恐怕早已在这份痛苦中半途而废。老师常说,站桩时的腿痛不是负担,而是进步的信号,该庆祝而非担忧。而腿痛的递进顺序 —— 从大腿到膝盖,再到脚底 —— 我们在训练中所经历的,也一一印证了老师的判断。
当疼痛传导至脚底,便是那层 “东西” 要出现的征兆。我资质平平,直到第 8 年才初次触碰到它 —— 这便是 “意” 的开端,武术中称之为 “出内劲”。那时的内劲虽微弱,却真实存在,对我而言,这已是一次质的飞跃。老一辈习武人将这个过程称作 “站桩获力”,如今想来,字字真切。
图片
三、“出内劲” 的真实感受与判断标准
第一次感受到 “内劲” 的场景,至今仍清晰如昨 —— 那天我们在玉泉路老师家楼下的小区练站桩。
图片
本文作者功照
曹老师先察觉到了我的异样:他给我调桩时,发现我脚底不再虚软,变得扎实。他试着用更大的力气压我,我的腿却纹丝不动;反复试验几次,结果都一样 —— 老师这才确定,我终于开始有那层 “东西” 了。
这里有个奇特的细节:在那种状态下,无论老师施加多大的力,我都没在腿上感受到丝毫压力,腿部的弯曲角度始终未变 —— 那些外力仿佛直接传导到了地面,我的下肢始终保持自然舒适,仿佛这股外力与它毫无关联。
按常识,若要在外部受力时维持姿势稳定,必然要主动生出一股对抗力来抵消外力;但那时我的身体什么都没做 —— 外力袭来时,腿上没有丝毫 “对抗” 的紧绷感,只有一种 “松沉”:像桥墩般浑厚,透着让人安心的踏实。
腿上的这种感受,就是 “内劲”,也是 “意”—— 只是还处于初级形态,远未达到可自如调动的境界。至此便再清楚不过:武术中的 “意” 与大脑的念头毫无关联,它就是内劲,是站桩练出的内在力量,正如前辈在书中所写:“意即力也”。
那天站桩结束后,我突然觉得整个世界都 “亮” 了 —— 视觉的清晰度仿佛比以往更高,心里满是踏实,还忍不住生出一种莫名的喜悦。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天才慢慢褪去。从那以后,脚底的 “实感” 越来越清晰,内劲出现的时间也越来越早,到后来,刚一站桩便能感知到它的存在。
随着站桩的深入,身体里 “养” 的气越来越足,很快便有了 “充盈” 的体感,舒服得让人不想动。就是在这种状态下,曹老师指导我练 “扽筋”,我很快便掌握了。正当我沉浸在这份舒适里,以为快摸到 “终点” 时,一种新的状态突然出现,打破了我的 “美梦”—— 可这份打破带来的,却是更多的惊喜:那一刻,古今仿佛在我身上交汇,生出一种 “久别重逢” 的欣喜。在曹老师的引导下,我终于用自己的身体,印证了前辈们留在典籍里的文字。
图片
四、核心发现:以身体印证 “形意不二”
我们最大的发现,是用身体印证了 “形与意本是一体”—— 它们不过是同一个本质的不同形态,且在老师的帮助下,我们实现了这两种形态的可控转化。
那天曹老师继续给我调桩,没过多久,腿上的 “充盈感” 便再次出现,且越来越敦实。平日里总往上浮的气,此刻已完全沉到足底,再也没可调校的空间。就在这时,曹老师突然把我的桩姿往下压了些 —— 腿上的舒适感瞬间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明显的酸痛。几乎在疼痛出现的同时,老师便察觉到我腿上的内劲没了 —— 之前那种 “敦实感” 的连贯性彻底断了。他立刻让我恢复到原来的姿势,内劲竟又立刻充盈地回来了!
图片
本文作者功照
反复试验了几次,规律始终不变:腿痛时内劲消失,腿不痛时内劲复现。这个现象让我们既惊讶又兴奋,顺着这个线索想到 “形与意” 的关系,瞬间便豁然开朗 —— 原来这就是形与意转化的客观呈现!若这个判断没错,那必然存在一个 “临界点”:在这个点上,能清晰观测到 “意” 正部分转化为 “形”。
为了验证这个猜想,曹老师精细调整了桩姿,很快便找到了那个 “临界点”!在这个点上,腿痛与内劲同时存在:内劲因为部分转化成了 “形”(也就是腿痛的体感),所以比之前稀薄,没那么敦实;但也正因为内劲没有完全转化,腿痛还在可承受的范围里。
在反复体会形与意的转化时,古今再次在我身上交汇,仿佛能隔着时空与前辈们对话,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词:形意不二!
“形意不二” 这四个字,其实早就在我脑子里了 —— 它是我从前修习心学时,结合自己的体悟推导出来的,当时只觉得 “站桩或许该有这样的境界”。在此之前,它不过是个停留在思维层面的理念,我只知道 “未来该往这走”,却从没想过,有一天能在自己的身体上,实实在在地印证它!
脑子 “懂” 很容易,可身体 “懂” 太难了 —— 这就是 “知行合一” 的不易。当身体真正 “懂” 的那一刻,那种震撼根本无法用语言形容,唯有亲历者才能共情。那一刻的喜悦,恐怕只有曹老师能真正感同身受 —— 他竟像个孩子般兴奋,反复调整我的桩姿,让我一次次体会这个 “形意转化” 的过程。
“师父” 这两个字,在每一次这样的体悟中,都变得愈发闪亮、愈发厚重。师徒间的纽带越来越紧,道统的传承也在这样的瞬间悄然延续 —— 我的人生,也因此多了一份世俗之外的意义。
图片
五、形与意的转化逻辑:从武学本质到心学呼应
首先要厘清:“形” 指的是站桩的外形姿势,“意” 则是这 “形” 所能储备的内在能量。有多么稳固的 “形”,才能储备多么浑厚的 “力”—— 两者相辅相成,如水涨则船高。
我在练出内劲之前,其实早已靠站桩闯过了 “腿痛关”—— 当外形的基础打牢后,与之匹配的 “意” 才自然生发,内劲也随之出现。可内劲也是分层次的,而层次的高低,正与 “形” 的境界挂钩:有什么样层次的 “形”,就有什么样层次的 “意”(内劲)与之对应。
这次老师给我 “加码” 训练,其实是进入了更高的层次:这个层次对 “形” 的要求更严,训练中出现的腿痛,本质是在 “突破旧有外形”。可突破哪有那么容易?它需要极大的能量来 “攻坚”,而这能量的来源,只能是上一个层次的储备 —— 也就是之前练出的内劲。
所以,当训练强度加大时,上一层次储备的内劲,会完全转化到 “形” 的突破上。当腿痛最剧烈时,内劲已经全部 “耗” 在形的突破里,自然就感知不到了。这也正对应了老师调桩时的观察:腿痛剧烈时,内劲消失;腿痛缓解时,内劲复现 —— 这就是形与意转化的核心细节。
而站桩的本质,其实就是在追求 “形意合一” 的境界。当内劲真正出现时,形与意便达成了 “合一”—— 此时形就是意,意就是形:从 “外形坚实” 的角度看,它是 “形”;从 “能量灵活” 的角度看,它是 “意”。两者从不是两个独立的东西,只是对同一个本质的不同称谓。
若用现代科学的概念类比,这就像物质与能量的关系:物质即是能量,能量亦是物质,不存在无能量的物质,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能量 —— 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,这早已被现代物理学证实。现代物理学认为,“有形的物质” 其实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,并非绝对的 “实体”;若将这个视角引入武术,便能得出一个结论:“形” 本身并非独立存在,它只是不同级别 “意”(内劲、能量)的外在表现形式!
而大成拳的 “意拳” 之名,也正源于此。大成拳本脱胎于形意拳,为何要去掉 “形” 字?并非 “形” 不重要 —— 恰恰相反,大成拳对 “形” 的重视到了极致,“大成拳就是站桩,站桩就是大成拳的代名词”,这句话被历代传人奉为核心。但在王芗斋先生的武学体系里,形与意的 “二元对立” 早已不存在:形的本质就是意,意的外在就是形;只要 “意” 立住了,“形” 自然就在其中,所以不必再刻意提 “形”。
简单说:重视 “形”,是初学者入门的唯一路径(练法);重视 “意”,是练成后抵达的境界(用法与归止)。两者从无矛盾,“意拳” 是行内人从 “内修体验” 出发的称呼,“大成拳” 是行外人从 “外在成就” 观察的命名 —— 名字虽异,本质归一。至于后来有学者误解 “意” 为 “意念”,多是急于求成的投机心所致,这便是后话了。
幸运的是,我们不仅在哲学层面理解了 “形意不二”,更用身体证实了它。由此也想多谈一句:既然 “意” 不是意念,而是可随需调动的力量(意即是形),那么心学里 “知行合一” 的 “知”,恐怕也不是 “脑中的知道”,而是 “身体的体悟”—— 所谓 “身体力行”,“身体”(体悟)便是 “知”,“力行”(实践)便是 “行”:“身体” 的那一刻,“行” 已在其中;“力行” 的那一刻,“知” 早已相随。两者本就是一体,无法分割,不过是同一本质的一体两面 —— 这与形和意的关系,何其相似。
图片
六、站桩与面色:从中医原理到《庄子》寓言的印证
《庄子・应帝王》里有个 “季咸为壶子相面” 的故事,我从前只当它是寓言 —— 觉得是庄子为了讲道理编造的情节。可这次站桩时的一段小插曲,却让我对这个故事有了全新的、更深的体悟。
那次站桩正处在 “意转化为形” 的关键阶段,一位中医老大夫路过,看到我的面色后明显愣了一下,随即善意提醒我:“你这面色太差了,面如土色,身体肯定虚得很,可得好好调理,别不当回事。”
那时我全身的气血几乎都沉在腿上,既说不出话,又正因腿部剧痛处在关键期,只能勉强点头应和。站桩一结束,我赶紧找镜子看 —— 这一看也吓了自己一跳:面色确实差得吓人,我从没见过自己这般 “灰败”,也难怪老大夫会觉得我像得了大病。大约过了十分钟,面部才慢慢恢复红润,我这才松了口气。
曹老师年轻时就喜欢摄影,常把我们站桩时的关键瞬间拍下来。前些日子我翻这些老照片,也发现了 “面色异常” 的规律 —— 当时没多想,此刻一回想才明白:站桩时气血下沉得越好,照片里我的面色就越差。
把这些细节串起来,我很快想通了其中的原理 —— 若非我之前学过些中医知识,恐怕还真参不透。练出内劲后,站桩就从 “痛苦的坚持” 变成了 “舒服的享受”,这时会生出一种极致的安静与舒适,甚至安静到大脑都懒得产生任何念头。从中医视角看,这种 “安静” 的根源,是 “气血内归脏腑”—— 脏腑得到气血的滋养,脑部的杂念自然减少,也就有了这份 “大安静”。而站桩的核心作用之一,就是把原本浮在体表的气血,收敛到脏腑之中;从部位上看,就是让上焦(头面部)的气血,下沉到下焦(腿部)。
这与 “面色” 的关联,《黄帝内经》早已说透:“人之所有,气与血耳”—— 身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靠气血支撑,面色的好坏,自然取决于面部气血的充盈程度。当全身气血都在 “内敛下沉” 时,面部的气血就会减少,面色自然从红润变得晦暗,甚至 “面如土色”。若是不懂这个医理,恐怕还会以为是站桩练出了问题。
可理解到这一步,还不足以让我惊叹。直到我再次想起《庄子》里 “季咸为壶子相面” 的故事,才突然汗毛倒竖 —— 原来,“随意操控面部气色” 并非寓言,而是真的有可能做到!从前我以为那只是庄子编造的传奇,是躺在典籍里几千年的寓言;可如今,我离这个 “传奇” 竟如此之近 —— 近到仿佛自己就是寓言里那个见证奇迹的小童,而这一切就发生在我眼前!
这份感受难以用语言形容,只能用 “又惊又叹” 来概括。在此,也想感谢曹老师,更感谢历代传承武术智慧的先辈们 —— 是他们的坚守,让我们这些后人能以身体为媒介,触摸到传统武学最核心的真谛。
曹万科老师点评
图片
一个年轻人,能对着一个静止的站桩姿势坚持近 13 年,本就不易;更难得的是,他用汗水与疼痛,不仅换来了体质的蜕变,更用自己的身体,实实在在印证了 “形意不二” 的武学核心 —— 这份坚持与体悟,尤为可贵。
作者简介
图片
陈忠
男,主治医师。1988年出生,四川南充人。2011年,本科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,中医专业。2014年,研究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,针灸推拿专业。
自2012年,在北中医读研究生时,因体弱开始跟随大成拳第三代传人曹万科先生站桩至今。
图片
监制:柯超
编辑制作:刘伟
电话:13593710050
主办: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
出品:武当杂志社
地址: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
总第1906期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如何配杠杆,实盘配资公司,加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